您好,欢迎来到仪器交易网!手机版|本站服务|添加收藏|帮助中心
当前位置: 仪器交易网 >资讯 > 会员报道 > 推动基因检测技术规范化、规模化、产业化发展

推动基因检测技术规范化、规模化、产业化发展

时间:2016-06-13 点击数:1040

【导读】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近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。该项目由国家发改委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主办,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等承建,将建设生物芯片、基因测序、染色体核型分析等多种基因检测技术平台,构建基因检测技术体系,并将其应用于出生缺陷、遗传病、肿瘤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个体化诊断和靶向治疗,以及个人基因组检测和基因身份证等新领域,推动基因检测技术规范化、规模化、产业化的发展。


    人均寿命提高一岁基因检测技术要发力
    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国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,人均预期寿命要提高1岁。笔者认为,要实现这个目标,需要从两个方面发力。
    首先,要解决新生儿出生缺陷问题。如果孩子生下来就患有耳聋、地中海贫血、唐氏综合征等出生缺陷,那么人均寿命要增加这一岁就会很难。同时,孩子长大成人,尤其是步入中老年时,有可能面临各种慢性病问题。因此,还要做好慢病防控,像心脑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肿瘤等常见慢病需要积极防控。
    要做到这两点,基因检测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凸显。
    譬如,对耳聋这一全国第二大出生缺陷,基因检测技术已经产生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。以博奥生物研发的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为例,我国有近20个省区市利用此芯片对140万名新生儿开展了耳聋基因筛查。筛查结果显示,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高达4.4%,其中药物性耳聋突变3489人。如果这些孩子不小心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而一针致聋,将会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,基因检测则使他们可以避免成为药物致聋的受害者。
    基因检测的另一重要意义,还在于疾病出现前的风险预测和预防干预。我们曾对北京的一位中年干部做过基因检测。这位干部在之前的体检中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检查均未发现异常。通过基因检测,发现前列腺方面确实没问题,但直结肠癌的7个基因指标中有5个已发生变化。进一步的肠镜检查发现其直肠长了一块类似息肉的组织,赶紧手术摘除,从而避免了病变组织发展成直结肠癌。
    由此看来,大力发展和推广基因检测技术,有利于降低出生缺陷并提高对遗传性疾病、肿瘤、心脑血管疾病、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控水平,对于加快我国生物产业和健康产业发展、全面提高人口质量具有重要意义。
    近年来,基因检测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,检测指标越来越多、时间越来越短、成本越来越低、精度越来越高,这将极大推动该技术朝着大众化、普及化和常规化趋势发展。仅拿较成熟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来说,过去一年多,就有超过20万孕妇在博奥生物做了这一检测。博奥生物还研发了一种可以检测509种中国人群常见的致病性染色体异常的生物芯片产品,以及包括地中海贫血、杜氏肌营养不良等17种常见单基因遗传病基因检测产品,并结合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,减少出生缺陷。
    当然,创新驱动不仅是技术驱动,我们不应忽视“双轮驱动”中的政策驱动。
    去年6月,国家发改委发布《关于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》,将基因检测技术作为新型健康技术惠民工程之一,纳入国家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,三年内支持在全国建设30个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,以开展遗传病和出生缺陷基因筛查为重点,推动基因检测等先进健康技术普及惠民。这些都是政府推动基因检测技术和产业的政策利好。
    不过,如何处理好基因检测行业的创新发展与安全监管的关系,如何有效地解决长期以来生物医药领域“一放就乱”“一管就死”的问题,依然是一个挑战。而且,一些基因检测技术的费用目前仍然较高,全部让老百姓承担不太合适。尤其是针对耳聋等出生缺陷方面的基因筛查,属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畴,政府应在医保等方面给予支持,让更多人受益。
    此外,基因检测技术发展到今天,还出现了一种被动局面,即很多老百姓对基因检测技术知之甚少,甚至是不信任,容易被误导。比如,我们对新生儿进行耳聋基因筛查时,有些父母说他们家没人耳聋,不愿意做检测。实际上,绝大部分生下来听力就有问题的孩子,父母的听力都是正常的。一些电视节目也传播了很多不科学的知识,给老百姓的疾病预防方式带来误导。因此,在基因检测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,我们更要做好科普,全面的健康需要全民的科普。
    当然,要实现“健康中国”的目标,也绝不是单纯的基因检测就可以做到的。美国提出了精准医疗的概念,但这是针对他们国家3.6亿的人口和发达的经济水平提出来的,在中国并不一定适合。作为一个拥有13.7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,我们要考虑自己的综合国情,应该充分用好中国的传统医学,立足治未病,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中国传统医学发扬光大,从而花少钱并实现全民的健康梦。

上一篇:滇池草海区域水环境监测信息平台已投入使用

下一篇:我国水下生产控制系统国产化迈出一大步

网友评论0条 [查看全部]  
版权与免责声明

凡本网注明"来源:仪器交易网"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仪器交易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。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"来源:仪器交易网"。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

本网凡注明"来源:xxx(非本网)"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"稿件来源"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
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,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。